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譯評-part 8

【譯文】當一個輸入是模稜兩可的, 如上面既紅又橘的色紙, 這時形成序列的工夫就回本了。(p177)
【原文】The process of forming sequence pays off when an input is ambiguous, like a piece of paper that falls somewhere between red and orange. (p134)
【試譯】當一個輸入是模稜兩可的, 如上面既紅又橘的色紙,這時找序的工夫就回本了。
【譯評】這個句子的翻譯來來回回在我的譯評中被刪除又加回。主要是因為對 pay off 翻成『回本』,一直無法認同。如果只看這個單一的句子, 我想大部份的人即使一讀再讀,都恐怕不甚理解『回本』所指為何?為此,我又回頭參照了一下上文『 所以現在你可以正式開始工作了。 你要在所有輸入形態中找序列。 分類和找序這兩者是創造不變表徵的兩個必要條件, 皮質每個區域都在做這樣的事。』大抵可以理解『回本』原來意指找序這樣的工作, 在序列無法被分類時就派上用場了 ;頗有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所有辛苦都值回票價的感覺。所以把『形成序列』改成與上文一致的『找序』,這樣『回本的功夫』就較易理解了。



【譯文】假如我們的某個皮質區域有一個含有五種不同型態的序列,那麼在這些神經柱中所有的第二層細胞就代表了這五種型態。只要我們還在那個序列之內, 那五種型態就會持續活化。(p197)
【原文】If our region of cortex had a learned sequence of three different patterns, then the layer 2 cell of all the columns representing those three patterns would stay active as long as we were within the sequence.(p152)
【試譯】假如我們的某個皮質區域中, 有一個習得序列是含有三種不同的型態。只要習得序列還在持續著,那麼位於神經柱且代表這三種型態的第二層細胞就會一直活化著。
【譯評】首先這段話最大的錯誤是把 “Three”譯為五個 。這個錯誤雖然對作者要表達的原意並無太大的影響,可是錯看的這樣一個簡單的英文字, 實在有愧讀者。 再者,原文要表達的是只要習得序列一直持續著,那神經柱的第二層細胞會一直活化著;並且發射一個固定型態給更高皮質階層。被活化的是第二層細胞,而不是五種 (正確應為三種)型態。



【譯文】所以關於『剛剛發生什麼事了』在感覺和運動上的知識,第一層細胞是知道的。 (p203)
【原文】Thus, the knowledge of “ what just happened”—both sensory and motor—is available in layer 1. (p157)
【試譯】所以第一層細胞不論在感覺跟動作上, 對於剛剛發生了什麼事都是知道的。
【譯評】Knowledge 跟據原意直譯成『知識』讓整個句子很不通暢。



【譯文】就算閉著眼睛我也可以在其中穿梭。 ………..我不但要去看著腳下的路以免絆倒,………….所以當你走在外國的大街上時,千萬別試著背誦你高中時讀過的名人演講。(p206)
【原文】I know the room so well I can even walk around in the dark. ……… not only would I need to look to see where I was going,…………Don’t try to rehearse a speech while walking in a foreign land. (p160)
試譯】我對房間如此的熟悉, 即使在黑暗中也可穿梭其中。………..我不但要環顧四周好知道要往那裡走去。………所以當你走在異地的大街上 ,千萬別試著去背誦演講。
【譯評】原則上這幾句話的翻譯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有加油添醋之嫌。 “walk in dark”並不一定是閉上眼睛所產生的看不到黑暗。 “look to see where I was going” 也不定是怕跌倒所以而要四處端詳。 而 “rehearse a speech” 的演講怎可說一定高中時聽過的名人演講呢?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創智慧(on intelligence ) 譯評-part 7

【譯文】使得人類智勝其他哺乳類的原因主要就是靠這一片大面積的新皮質,它戲劇性的擴展速度只用了兩、三百萬年。 記住, 發明多半是舊元素的新組合,人類皮質的厚度與結構方式跟我們的哺乳類親戚非常類似。( p138)
【原文】What makes humans smarter than other mammals is primarily the large area of our neocortex- which expanded dramatically only a couple of million years ago. Remember, the cortex is built using a common repeat element. (p99)
【試譯】使得人類智勝其他哺乳類的原因主要就是靠這一片大面積的新皮質,它戲劇性的擴展速度只用了兩、三百萬年。記住,皮質只是使用了重複的元素來擴大。
【譯評】演化要將一個東西很快的變大時 ,它就複製既有的結構,也就是這裡所謂的 “common repeat element”。 原譯『發明是舊元素的新組合』實有過譯之嫌


【譯文】下面是我對於如何瞭解新皮質的核心理論 ,以及為什麼記憶和預測是解開智慧之謎的。(p138)
【原文】Here then is the core of my argument 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neocortex , and why memory and prediction are the keys to unlocking the mystery of intelligence.
【試譯】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我所提出的新皮質核心理論,以及為什麼記憶與預測是解開智慧謎題之鑰。
【譯評】『解開智慧之謎的鎖鑰』是一句很怪的話!鎖是上鎖用的,鑰才是解開智慧之謎用的吧。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 ) 譯評-part 6

【譯文】然而, 當你對門的預測受到違反,錯誤會使你立刻去注意門。(p126)
【原文】But if your expectations about the door are violated, the error will cause you to take notice.(p89)
【試譯】然而,當你對門的預測有違預期,這樣的判斷錯誤會讓你去注意門。
【譯評】『受到違反』是 『are violated』的直譯,意思上沒有錯誤, 可是卻不符合中文的語法。


【譯文】一個新想法的部件在這個想法被發現之前,其實就已經漂浮在科學領域的上空。 ……它以其他各種形式存在、 漂浮於神經科學界好一陣子。(p127)
【原文】The components of a new idea are usually floating around in the milieu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prior to its discovery.……It has been floating around in various forms for some time. (p90)
試譯】新想法的一些部分因子往往在被發現之前, 就已經廣泛的出現在科學界的論文中 。……它在業界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廣為流傳。
【譯評】這句中文我讀了四、五次, 還是不甚理解其意。 它的前後文是在描述科學界沒有人發明一個全新的東西, 通常是把現行的想法放到一個新的架構中。我一直不解的是何謂『漂浮在科學領域的上空』?看了原文後,發現洪蘭誤解了 “ floating around”的意思。Floating 原意為漂浮, 但是 “Floating around”則是廣為人知或是盛傳。作者的意思為新想法真正被發現前,其中的一些組成元素早已出現在科學界各論文中, 而非譯者所謂『 漂浮在科學領域的上空』。 ( 說實在的,這樣的漂浮情境, 我還真的難以想像。)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三天瘋狂環島食誌-桃米社區篇


有多少人聽過桃米生態村? 這可是這次我的環島新造訪的據點 。這個921受災後重建的生態園區的暮色 ,深深吸引了我 。
因為當日抵達時間已近傍晚, 所以除了紙教堂外 ,並無暇參觀其他景點。 不過光是小小的紙教堂,就讓我覺得多花了二個小時繞道南投是值得的 。
傍晚時的桃米生態村
點燈時的紙教堂 漂亮不已
這幾跟諾大的柱子,真的是用紙做的 。
趁教會活動未開始前 ,過過牧師的癮 。
教堂的內部
桃米有很多可愛的青蛙布偶與黏土 ,這隻青蛙可是女廁前面標誌。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 )譯評- Part 5

【譯文】照在你視網膜上的光的型態就完全改變了。你所接受到的視網膜輸入每一瞬間都不同而且從來不會重複。(p111)
【原文】the pattern of light falling on your retina changes completely. The visual input you receive is different moment by moment and never repeats. (p77)
【試譯】落在你視網膜上的光的型態就完全改變了。大腦所接受到的視覺輸入每一瞬間都不同,而且從來不會重複。
【譯評】用『照』這個動詞來描述視網膜所看到的光, 感覺很像是眼科檢查時用手電筒直照眼球。但是這個情境描寫的是,你在看書時燈光的改變,所以改成『落』應是比較自然的。再者第二句話『你所接受到的視網膜輸入』很不合乎語法。這裡所指的是這個視覺輸入的型態, 透過視網膜傳到大腦時, 每一瞬間都是不同的。


【譯文】這個知覺和運動之間的對稱就是蒙特凱索所提出的假說:皮質以一個簡單基本的算則統領駕御著整個大腦皮質。(p116)
【原文】The symmetry between perception and action is what we should expect if , as Mountcastle proposed, the cortex runs a single basic algorithm in all areas.(p80)
【試譯】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知覺和運動之間的對稱性, 是因為各區的皮質皆以一種簡單的基本原則運作著, 而這與蒙特凱索的理論不謀而合。
【譯評】在還未查證蒙特凱索理論前 ,我只覺得 『皮質….統御整個大腦皮質』這句話很怪 。(皮質如何自己統馭自己?) 找了一下蒙特凱索的理論, ( 1987年發表的論文『皮質功能的組織原理』) 他指出皮質的外表跟結構非常的一致,處理聽覺區的皮質跟處理觸覺區的看起來非常相似,而這些又與處理肌肉控制區的一致,而又與管理語言的布羅卡區外表相似。既然它們外表都相似,或許它們所做的根本是同樣的基本工作!他提出皮質以相同的計算原則完成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以跟大腦的駕馭根本扯不上關係。


【譯文】我們之所以能辨識出臉來最主要是相對的長、寬等向度、相對顏色 、相對勻稱的比例,而不是上星期四她他跟你共進午餐的那個樣子。(p117)
【原文】What makes her face recognizable are its relative dimensions, relative colors, and relative proportions, not how it appeared one instant last Tuesday at lunch. (p81)
【試譯】我們之所以能辨識出臉來最主要是相對的長、寬等向度、相對顏色
、相對勻稱的比例,而不是上星期二她他跟你共進午餐的那個樣子。
【譯評】這裡顯而易見的錯誤是把 Tuesday 看成了Thursday,才會有這樣的誤譯。

三天瘋狂環島食誌-三義篇

一年一度令人快樂的耶誕假期又來囉 ,並不是因為我是教徒而對這個日子特別有感觸 ,主要是因為討厭的美國同事終於去放長假了, 我也可以輕輕鬆鬆的到處去趴趴走囉 。

原本計畫到花東去好好享受一下陽光與海水 ,可是天公不作美 出發當天冷氣團來報到, 花東飄起了小雨 。為了不讓天氣破壞我的好遊興 ,決定往南前行去。 想停哪裡就停哪裡 ,一個沒有計畫的隨性之旅就此展開。

旅行當然少不了美食, 為了去吃傳說中假日要大排長龍, 以至於周遭的道路因此大塞車的麵館, 特地在三義這個地方停下來吃午餐。 跑到了苗栗竟然捨棄了客家美食 ,而到了一家其貌不揚的小麵館吃飯,於情於理實在是說不過去。




60 年老字號這幾個字, 襯托著破舊的門面 ( 還有專屬的停車場 ,看樣子客人真的很多。)



除了專屬的停車場, 還有印了自家logo 的面紙。

點了大腸跟大骨肉小菜 ,很快就上桌了 。

全部的菜都上齊了, 主菜點了米粉跟板條 ,還加了燙韭菜 ,板條比米粉好吃。

此家麵店的板條跟小菜 ,果然很好吃 。是那種下次到苗栗還會想要去的店 。當天造訪是星期一中午將近二點鐘 ,可是店內客人還是絡繹不絕 ,大多是在地人居多。 順帶一提 回家後發現這家店竟然有自己的網站 。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Lavatory=洗面所-in 顛覆風雲( what just happened? )


自從上次量子危機的翻譯問題後 ,現在我看電影都會很專心的去比照對白與字幕 。

Robert De Niro 最近又演了新片顛覆風雲( What just happened ) ,身為忠實影迷的我, 當然不會錯過囉 。本片根據好萊塢真人真事改編,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好萊塢製片家,因為他在極端惡劣的好萊塢地獄中仍能保持難能可貴的人性 。

這部片子毀譽參半 ,我個人很喜歡本片的節奏( Robert 在片中就是不斷的在講電話 ,不斷的開車到各地去解決問題。 很像我的project 發生問題時 ,我所過的生活 ,但是他比我有更好的 EQ 。) 。

片中有一個橋段是一群人到了pub, 其中有一個人起身進了洗手間 。一瞬間 ,我看到了洗手間上的 標示『Lavatory 洗面所 』,不禁心中一驚:『 啊 怎會翻成洗面所?』 腦海中又浮現了以前在巴黎時看到聖母院的中文導覽 ,雖然都是中文, 可是其中有好多部分是我不能理解的用語。

回到家後, 不死心的上網查了一下洗面所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洗面所是日文的用法, 不是翻譯的問題 ,只怪自己知識不足 。不過日本的洗手間真的是很棒 ,冬天時馬桶座永遠是暖暖的 ;貼心的免治馬桶洗淨設備; 還有那化解上廁所尷尬時的各種擬聲器; 懷念起了今年的東京輕井澤之旅。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五四時期兒童文學的翻譯

下週的翻譯史小組報告 ,終於輪到我們上場了。 當初我們選定的題目是 ,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 。本以為這個題目比較接近現代 ,應該較易準備與發揮 。豈料開始找資料後, 發現這是一個超廣的議題 。感謝張中良的著作 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 ,讓我省下了不少找資料的時間。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當時的中國文學 、思想與政治,皆造成不小的影響 。翻譯上可分為 :日本文學的翻譯 、兒童文學的翻譯 、俄羅斯文學的翻譯以及引發的泰戈耳熱等。 我選定的題目是兒童文學, 主要是因為我個人非常喜歡王爾德的童話【 快樂王子 】,以下就是報告的內容 :

一、背景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先秦文獻裡能夠看到一些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 也保留了一點淳樸稚拙的童謠,。 後來歷代文學中也不乏饒有童心童趣的作品, 但是若就兒童文學形成一個獨立的文體,還要說始自20 世紀初的外國文學翻譯。
20世紀初葉,一批留學海外的學者回國後,積極宣傳西學,在“人的解放”“女性解放”的旗幟下發現了兒童,認識到兒童也是人格獨立的個人,也有文學上的閱讀需求,進而掀起了從晚清到五四時期持續20年之久的兒童文學譯介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就是對安徒生、童話的譯介,並由此開始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從20世紀初葉翻譯安徒生童話起步的,其後又經過近百年的交流融合,安徒生童話更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文庫,

二、安徒生童話翻譯
近代兒童文學的翻譯,可以追溯到1875年由美國教會學校清心書院在上海創刊的【小孩月報】,這份畫報上譯述了伊索、 拉封丹、 萊辛等人的寓言。 但是這些翻譯並非是單為兒童而譯。專為兒童編譯、而且頗具規模, 當首推商務印書館1908年11月開始發行的【童話叢書】。 『童話』 一詞是直接從日語移植來的概念。 這套叢書共有102 種作品, 外國作品約佔了63% 。其中有 【小紅帽】 、【玻璃鞋】等童話與【小人國】等小說。 但由於傳統的影響, 選材時偏重教育性與現實性, 對於神怪故事多不收錄 ,並且在每一冊前面或是結尾,都加以冠冕堂皇的教訓 。且譯作是譯述性質, 白話文中夾雜文言。
從翻譯態度到翻譯語體與語調,最初顯示出兒童文學本色的應是周作人翻譯的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女孩】。這也是中國用白話文原原本本翻譯安徒生童話的處女作, 直到1925年安徒生逝世50 周年, 五四文壇掀起安徒生翻譯熱潮。不僅有近200種的優秀選本,還有10多種安徒生童話全集,其中影響最大、最受讀者歡迎的權威譯本有葉君健本、林樺本和任溶溶本。
20世紀的上半葉, 安徒生童話都是從英文、 日文或其他國家翻譯過來的, 直到1955年才有葉居健直接從丹麥翻譯過來的中文本。葉君健譯本的最大特點,是他認為安徒生童話是“幻想童話、政治諷刺、詩歌語言三者結合的現代童話,洋溢著一種浪漫主義詩情和博大的人道主義溫情”,因而在翻譯中對原著的“再解釋”很到位,譯本得到各方面的很高評價,被丹麥媒體稱譽為“在近百種語言的譯本中,水準最高為此”,丹麥女王隆重地授予葉君健“丹麥國旗勳章”,(安徒生因為童話創作成就也獲得了“丹麥國旗勳章”)成為全世界惟一一位因為安徒生童話翻譯而獲此殊榮的翻譯家。
林樺是我國駐丹麥大使館的一名外交官,長期在丹麥工作。1988年退休後,受中國少兒出版社之約用了整整3年完成了【安徒生童話全集】的翻譯。林樺不僅是一位丹麥文學的翻譯家,還是安徒生文學的研究者。在翻譯安徒生童話外,他還編譯了【安徒生文集】,他認為“只有全面地了解了安徒生的作品,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丹麥文化。由於他在介紹丹麥文學與安徒生童話兩個方面的突出成就,1997年,林樺被丹麥女王授予“丹麥國旗勳章”,同時還獲得“安徒生榮譽”獎
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的任溶溶,他以80高齡的人生體驗與一顆赤子之心重新翻譯了【安徒生童話全集】,在國際安徒生誕辰200週年全球慶典活動中的展示並被收入丹麥國家圖書館。

三、其它兒童文學的翻譯
1. 希臘兒童文學翻譯:伊索寓言為最早集結成書的民間童話故事之一,晚明由金閣尼口述,張賡筆記的譯本【況義】,於19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 。晚清有嚴培南、 嚴璩口述, 林紓筆述的【伊索寓言】,1903年9 月商務印書館出版, 收198 則。五四時期譯文多散見於報刊或收入其它著作, 單獨成書出版的只有孫毓修編譯的【伊索寓言演義】 ( 1915年商務印書館,收133則) 。1933年楊鎮華譯【伊索寓言】收311則,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
2. 法國兒童文學之翻譯:文基【譯列那狐故事】,張若谷譯【拉封丹寓言】。
3. 德國兒童文學的翻譯:【格林童話】的翻譯為其代表,周作人譯。 魯迅譯【小約翰】,鄭振鐸譯【萊森寓言】。
4. 英國兒童文學的翻譯: 較著名的有【王爾德童話】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周作人在1909年出版之【域外小說集】, 即收錄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譯文。其後穆木天集結翻譯為【王爾德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則由趙元任翻譯,再版17 次。
5. 義大利兒童文學翻譯 :五四時期影響最大的義大利兒童文學, 是夏丏尊轉譯亞米契斯的日本與英文版教育小說【愛的教育】。此書暢銷程度超出預期, 1926年出版到1935 年已經印到20 版 。另外徐調孚翻譯的 【木偶奇遇記】亦廣為人知。
6. 俄國兒童文學的翻譯:唐小圃編譯【俄國童話集】, 共6 冊 ,收童話24 篇。魯迅翻譯之【愛羅先珂童話集】。
7. 日本兒童文學的翻譯:五四時期翻譯的最多的日本兒童文學就是小川未明的作品,而張曉天當屬最重要的譯者,譯作有【 紅雀】 、【魚與天鵝】、【雪上老人】 等。
8. 印度兒童文學的翻譯:郭沫若在泰戈爾熱下翻譯之兒童詩【新月集】。

四、兒童文學翻譯的特點
1. 選材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不同的需求, 擺脫清末民初硬加上去的成人化教育色彩與背離原著的改編。
2. 白話語體全面取代文言語體, 使其淺顯易懂, 並儘量於翻譯中呈現較多的擬聲詞與擬態詞。
3. 保留外國兒童文學中大量的插圖。
4. 引進歌曲穿插其間的新文體樣式 ( 帶音樂的故事)。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三看白先勇新書發表會


托李老師之福 ,得以有機會如此近距離的接觸白先勇。 本來想從書架上拿取那本塵封已久的「孽子」到會場索取簽名, 但因當日上課出門不及 ,慌慌張張之餘竟然忘了帶出門 ,只好到了會場再買了老師所著的「三看白先勇 」。( 回家細讀後才發現這是本非常不易研讀的著作) 。
2008年11月29日,爾雅出版社與允晨文化兩大出版社首次聯合舉辦新書座談會,而促成這場難得的座談會的媒人~白先勇老師,則是整場座談會的主角。正如同今年九月份由天下出版發行的《白先勇作品集》,邀集了國內九家出版社,把白先勇老師的作品集結成套,白先勇老師則說這場盛會就像是兄弟姐妹一同回娘家一樣。而同樣的這場名為《三看‧白先勇‧書話》大師講座,就像是兄弟相會一般,非常難得的邀請到文壇重量級的大師白先勇老師,和爾雅出版社發行人隱地先生及中研院文哲所李奭學博士與會對談,精彩可期。


七點半開始的座談會 ,六點就有人去佔位子了

全程一直笑容可掬, 滿面紅光的白先勇 ,實在很難看出他已經高齡70 好幾


李老師,白先勇 ,隱地與當日主持人 (由左至右)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 )譯評-Part 4


  • <譯文>唯有經歷一段時間,歌曲才能成調。 (p89)

  • <原文> A song only exists over time.(p58)

  • <譯評> 這裡所要闡述的是聽覺是有時間性的, 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我們無法在一瞬間聽完整首歌或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原文裡面只用了exist 這個字, 可是洪蘭把它翻成 "歌曲成調" ,感覺頗為優美。
  • <修正> 上課討論了 "曲" 不一定是" 調" 這個問題,但是一直想不到更好的翻譯。


  • <譯文>最後,型態是智慧的基本流通貨幣這個觀念, 帶來哲學上一些有趣的問題。(p96)

  • <原文>Finally, the idea that patterns are the fundamental currency of intelligence leads to some interesting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p63)

  • <試譯>最後, 智慧的形成是透過型態輸送的這個觀念, 引發了哲學上一些有趣的問題。

  • <譯評> " 流通貨幣" 很明顯是"Currency " 這個字的直譯 ,整本書跟貨幣還有金錢都沒關係。( 連舉例都沒提到!) 這樣的直譯真的很突兀。 作者在書裡面把 "pattern" 的傳送比喻成河流般川流不息, 所以currency應意同flow。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 ) 譯評-Part 3

<譯文>人工智慧研究者很害怕大腦也是同樣的情形,一個高齡幾億歲的光華牌拼裝機。- P66
<原文> AI researchers fear the brian is similarly a mess, a several-hundred-million-year -old kludge- p37
<譯評>kludge 在電腦裡指的是白牌組裝品, 洪蘭把他翻成光華牌拼裝機, 我覺得容易理解又不失原味。
<修正>經過上課討論 ,光華牌易產生對品質上認知的問題 ,有褒有貶。所以應該改為拼裝機即可。

<譯文>克里克把它叫做假說, 是為了政治正確。-P72
<原文> In calling this a hypothesis, crick was being politically correct-P43.
<試譯> 克里克基於利益上的考量, 把它稱之為假說。
<譯評> Hawkins 在書中獨排眾議, 提出只要了解新皮質就可以了解智慧。 此一觀點激起不少反彈 。而克里克也出過ㄧ本獨尊新皮質的書 , 只是他比較含蓄的稱之為 " 驚異的假說"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 。Hawkins 認為他是為了不引起其他科學家的太多反感, 而將這個事實稱為假說 。Politically 字面解釋為政治的, 並無錯誤。 不過克里克的書或是理論跟政治並沒有太大的相關 ,而且政治正確這四的字, 實在令人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

<註> 書中有提到大腦的布羅卡區, 找到了王道環的一篇文章 http://www.nsc.gov.tw/files/popsc/2004_44/80-82.pdf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創智慧( On Intelligence ) 譯評- Part 2

  • <譯文> 假如有人問她,這個答案是否來自於了解這個故事的某個有智慧的心靈, 她一定會說是的 。(P45 )
  • <原文> If she is asked whether those answers came from an intelligent mind that had understand the story, she will definitely say yes. (P19)
  • < 試譯>假如有人問她,這個答案是否由一個了解故事的才智之人所提供 ,那無庸置疑地 她一定會說是的。
  • <譯評> intelligent mind 翻成有智慧的心靈, 字面上不太能說是錯誤 只是在中文的語法上, 心靈往往都是泛指精神層次, 而不是一個會給答案的物體。 Mind 又可以被解釋為 a person who uses his reasoning orintellectual powers well., 所以在這裡把它改為有才智之人, 似乎較為通順。
  • <修正> 12/5經課堂討論 ,老師認為有才智的並不一定是個人 ,( 也有可能是有才智的狗?! ) ,所以建議改為 「這個答案是否來自於某個了解故事的聰慧心智 」。

  • <譯文> 到了一九八O年代中期, 他們終於熬出了頭 看到了青天 。( P51)
  • <原文> and in the mid-1980s, their day in sun had arrived (P24)
  • <試譯>到了一九八O年代中期, 他們熬出頭的日子終於到了。
  • <譯評>青天 在中文裡面 ,帶給一般人的聯想, 大多是含冤得以平反 這裡所指的是,類神經網路系統終於受到了重視 ,開始得到研究經費的補助 ,用青天這個字眼 似乎是太過 了。


  • <譯文>錯誤的後向傳遞只在學習期發生。( P52)
  • <原文>The backward propagation of error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learning phase.
  • <試譯>這種將錯誤往後向傳遞的運作, 只會發生在學習期
  • <譯評>猛一看中文以為"後向傳遞" 這個動作是 錯誤的, 但是讀了原文後才知道 ,這個後向傳遞是用來傳輸 " 錯誤" 的。


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燦爛千陽 一出版 ,就打著 " 追風箏小孩" 最新力作之名, 登上各大媒體。 說也奇怪, 同樣身為女性 ,對於這本描述女性境遇的小說, 感動程度反不若 " 追風箏的小孩" 。不知是因為最後半圓滿的結局 ,還是已經對阿富汗好奇的程度減低 ,看完後久久不能自己的感動 不復存在。

為了確認是自己的感覺駑鈍了, 還是一般普羅大眾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我特地上網看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論 。有趣的是我在Yahoo 知識, 看到一篇討論文學中的法律論述, 正巧是燦爛千陽的 Case Study。 轉載如下, 讓各位換個角度去思考一下文學作品。


轉載Yahoo 知識

>>>>>>>>>>>>>>>>>>>>>>>>>>>>>>>>>>>>>>>>>>>>>>>>>>>>>>>>>>>>>>>>>>>>

「燦爛千陽」〈Khaled Hosseini〉第325頁與326頁,描述了瑪黎安殺死拉席德的過程。Khaled Hosseini從沒在書中對於這件刑案提到「死刑」或「槍斃」等字眼,可是瑪黎安確實因為這件事而死於伊斯蘭律法的槍下。在346頁:『「跪在這裡,姐妹,往下看。」最後一次,瑪黎安最後一次聽命行事。』讀來令人心酸。心中頓時湧現對於伊斯蘭律法殘酷、不近人情以及歧視女性的感嘆。
我想,如果適用中華民國刑法,或許瑪黎安罪不致死,縱使瑪黎安受有期徒刑之宣告與執行,但因不致死,故於其刑滿出獄,她自當有機會取回費伊祖拉穆拉為其保留其父親對其之懺悔信,我想這有助於彌補瑪黎安坎坷的生命歷程。可是Khaled Hosseini選擇悲劇與遺憾而不為這樣圓滿情節的安排。
所以我選擇用中華民國刑法的角度來為瑪黎安脫罪。只要瑪黎安主張刑法24條「緊急避難」,自可避免死刑的結果。茲將「緊急避難」描述如下:
刑法24條第1項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
先不討論學理上的構成要件〈Tatbestand〉與緊急避難法律性質。純就法律條文以觀。何謂「緊急危難」?又何謂「不得已之行為」?如果瑪黎安為了避免萊拉的生命法益〈可以簡化理解為: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受到拉席德侵害而出於不得已的情況殺了拉席德,則依條文的精神,瑪黎安可以免除刑事責任。因此這兩個法律要件對於瑪黎安是否成立緊急避難的過程格外重要。
首先,何謂「緊急危難」?在理解何謂緊急危難前,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發生什麼事:
「1.最後拉席德一翻轉,壓在萊拉身上,雙手扼住她的脖子。
2.瑪黎安…。但是他的手指仍然緊緊掐住萊拉的氣管,瑪黎安知道,他不打算鬆手。
3.他想要勒死她,而他們倆無計可施
4.萊拉臉色發青,翻著白眼。瑪黎安看見她已不再掙扎。他就要殺死她了,她想。他是來真的」
從上述案發當時的現況來說,萊拉生命陷於危難的處境自不在話下,但該情況有否構成「緊急」?
所謂「緊急」,在判斷上採折衷說:
a. 拉席德主觀上扼死萊拉的犯意已經很明顯
b. 客觀上萊拉的生命法益也出現了被侵害的急迫危險
故案發當時「緊急危難」的情況應予以肯定。
其次,瑪黎安的避難行為是否出於「不得已之行為」?
所謂「不得已」,在判斷上原則上必須是「最後唯一之選擇手段」,若瑪黎安使用了諸多手段,而拉席德他仍不打算鬆手〈如上述2〉及他們倆已經無計可施〈如上述3〉的情況以觀,瑪黎安當然只剩殺死拉席德這個不得已之行為。
因此,瑪黎安殺死拉席德這個不得已之行為,可以主張緊急避難,依刑法24條第1項的規定而不罰。
只是瑪黎安為了避免萊拉的生命法益受到侵害,而犧牲了拉席德的生命法益,站在生命絕對保護的立場以觀,不能因為某人該死,即曰人人皆可不依法律程序即令其死。故所剩者,必須討論瑪黎安是否「避難過當」的刑責。
刑法24條第1項但書規定:「…。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通常判斷有否避難過當,必須衡量「避難所要保護的法益」與「避難所必須犧牲的法益」,案例所示:兩者均為生命法益,難有孰輕孰重的比較標準,但如前述生命絕對保護的立場而言,個人覺得應該肯定瑪黎安避難過當的刑責。以免動輒有人主張欲保護他人的生命法益而犧牲他人的生命法益。
所以,若依中華民國刑法來論罪,對瑪黎安最有利的判決是
a. 不罰〈刑法24條第1項本文〉
b. 減輕或免除其刑〈刑法24條第1項但書〉
不過即使瑪黎安不主張緊急避難,瑪黎安所遭受的家庭暴力過程依刑法57條與59條的規定,仍可減輕其刑。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993年發生的「鄧如雯殺夫案
所以瑪黎安罪不致死,罪不致死啊!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大腦的秘密檔案-前言譯評

< 譯文> 人類大腦的神秘面紗終於慢慢地 、一層層被揭開 。一直到最近 我們還無法直接檢驗這個帶給我們思考、 記憶 、感覺和知覺的地方它們的本質只能靠觀察它們的效應來推論。

< 原文 > The Human brain has been slow to give up its secrets. Until recently the machinations that gives rise to our thoughts, memories, feelings and perceptions were impossible to examine directly, their nature could only be inferred by oberving their effects.

<試譯>探究人類大腦的神秘之旅是緩慢的。 即使到了今日, 我們還是無法一窺這個策動我們思考、 記憶、 感覺和知覺指揮官的全貌 。我們只能靠觀察它們的效應來推論其本質。

<譯評>在還沒看原文前 ,對這句翻譯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最後一句話- 它們的本質只能靠觀察它們的效應來推論。 什麼樣的本質跟效應? 然後回頭看了原文, 發現整段話的翻譯都很有問題 。首先原文所謂的 'slow to give up its secrets'所指的應是人類得以一窺大腦秘密的過程是緩慢的 ,並不是大腦的秘密被慢慢揭開了。( 我本來還覺得這句翻譯不錯!) 再者 ,machinations 原意為詭計跟陰謀 。我想作者會用這個字應是意指大腦深不可測且不易探知 。譯文只有簡單的翻成' 地方' ,實在有點抹煞原作的苦心。


< 譯文> 這本書的一個目的,就是引起人們重視大腦研究在社會上的應用。

< 原文> One of the prupose of this book i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what at first sight may seem a purely technological advance.

<試譯>本書的一個目的 ,是希望引起人們重視對那些原本看似因為科技, 但是實質卻是因為大腦所帶的的社會影響。

<譯評>"implication" 這個字讓我在這個句子卡了好久 。請教過老師後, 確定不能翻譯為應用 。可是我還是不懂, 所謂的Social implcations 到底所指為何 ?以致於明明知道這是一句錯誤的翻譯 ,卻也想不出更好的翻譯。後來花了一點時間跟老師討論後, 大概知道所謂的 Social implication泛指一些不明顯或是隱藏的影響 。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Quantum of Solace- 量子危機?


本週最受矚目的電影應是007第22 集 < 量子危機 > 。 在還沒看到英文片名之前, 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跟量子有關係的動作冒險片。 雖然一直以來我對007 電影興趣不高( 說實話是一部也沒看過) , 但是因為最近上課聽了幾次老師提到量子力學 ,所以引發了我對這部 量子危機小小的興趣 。

整部片片長106分鐘 ,號稱是007 所有片子最短的一部。 電影真的很快就結束了, 不是因為太好看了 ,所以時光飛逝 ,而是我一直在期待量子在片中出現 。可是到電影散場時, 我還是不知道量子跟這部片有什麼關係。 因為整部片" Quantum " 這個字只出現過二次, 第一次是主角說了一句" quantum of time " ( 上下文不記得了 )。 第二次是 壞人 Greene 對 Bond 說 " I have told you the quantum ." ,然後 Bond 說" Yes, you did " 。 而且全劇的主軸都繞著要壟斷玻利維亞的水資源打轉, 更跟量子扯不上邊。
後來問了一些有看過這部子的朋友, 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因為Greene 所屬的集團叫做量子集團 ( 我後來去英文官網查證一下 沒有發現量子集團這個組織。) 。有人說 Greene 的集團勢力很龐大,可以滲透到各處 不易被察覺 ,就跟量子一樣 。( 不易被察覺得事情何其多, 何需用量子來形容 ? ) 這些答案都不能滿足我, 所以我開始從片名著手 。

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做 " Quantum of Solance "。 Quantum 可做量子解, 亦有數量 ( amount )的意思 ,solace是安慰。 如果先把 quantum 解釋為 amount ,那就可以把劇中第一次出現的 quantum of time 解釋為所要花費的時間數量( 電影中好像是翻成量子時間 )。那第二句的 " I have told you the quantum " 應就是 ' I have told you the amount " 。但是Greene 所說的 amount 到底是什麼? 我去查了一下以前 007 電影的一些資料 ,發現 在上一集bond 因為被摯愛背叛後, 而變為冷血的殺手。 片中出現過一句話" No one in the world has a Quantum of Solace for James Bond"。所以quantum 不論在片名或是句尾都應被解釋為 amount。那到底片名要如何翻譯比較適當呢? 翻成安慰的數量 ,當然不是一個可以引起噱頭的的片名, 而且跟整部片子的動作場景有點落差 ( 雖然這部片子有蠻多地方在討論創傷後的心理-- Bond 的失眠 ,Camelle 因為家人被殺害的復仇。) 。但是片商所採用的"量子危機" 一名,又有誤導觀眾的疑慮 ( 至少我在網路上已經看到有不少跟我一樣詢問量子在哪裡的觀眾。 ) 。這樣拗口的片名對於翻譯與電影的宣傳,應都是令人困擾的問題吧。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佛經語言學

第二次在部落格發表與宗教有關的感想」, 其實並不是我對佛教或是佛典有莫名的狂熱。 而是在準備翻譯史報告時」, 片片段段的在網路上看到一些以前從未接觸過或是聽過的名詞 - 佛經語言學。

佛經語言學指的是語音、構詞、詞義、跟句法,這是語言組成的四個主要領域。因此,佛經語言學的研究可以劃分為這四個部份。所謂佛經語言學,也就是弄清楚古代佛經理面所說的話,包括東漢以後所有翻譯為中文的佛教經典,也包括唐宋元明本國和尚所撰寫的禪宗語錄。把裡面的語言現象弄得清清楚楚。不但幫助讀者克服讀經時的語言障礙,更作為探索古代漢語的重要憑藉。觀察我們的語言是如何產生變化的,變化的規律又如何?因為佛經保留了大量的當時的語言記錄。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的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所用的詞彙,在當時都是耳熟能詳的群眾用語。絕不是象牙塔裡少數學者孤芳自賞的文言。佛經難懂的癥結在哪裡呢?是語言。因為那是古代的白話文。瞭解了這個道理,我們今天若要真正讀懂佛經,首先就必須克服語言的障礙,必需從佛經語言學著手。

而提起佛經的翻譯, 就不得不提起 唐僧玄奘。他總結多年翻譯佛經的經驗,建立了"五不翻"的原則, 指導譯壇眾多佛教學者集體譯經。 他說的"不翻"並不是不翻譯,而是"不意譯"。他認為在以下五種情況下要譯音:
1)秘密故(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語,要譯音)
2)含多義故 (不是指一詞多義,而是指需要長篇大論解釋的概念,應先譯音,再講解普及)比如將梵語bhagavat譯音為薄枷梵。原詞雖指佛陀,還含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義,光說佛陀,不足以表達其世尊。如同”功夫”的英譯現在是Kongfu,以別於martialart,方顯出功夫之"耗時、耗力、守元、固本"等要義。
3)此無故(中國沒有的東西)
4)順古故(既已有的譯音,不再重譯)
例如在唐僧譯經之前,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經譯音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意為能夠覺知佛教的一切真理,並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獲得無所不知的智慧。
5)生善故(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者,要譯音)
梵語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認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認為它是直接瞭解一切事物本質的特殊智慧。譯音為般若。

然而有一派新的論述認為 所謂的”五不翻”,不是不翻,而是”未翻”,也就是說在五種範圍中的言詞牽涉到的意義太過廣泛,所以乾脆不進行翻譯,而由講經者進行說明;所以是”沒有翻”,而不是”不要翻”。

從以上的說明中就可以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佛經的翻譯和其它文學的翻譯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樣的不同或差異,我想應是源自於佛經本身的性質,祂是一個道理,而道理是不能被翻譯所侷限的。

我們以同樣的角度來看其他宗教的經典翻譯。

聖經翻譯主要有四個元素:所依據的原文版本、釋經取向、翻譯原則和譯入的語文。許多人會說「翻譯的文本當然就是聖經!」但「什麽是『聖經的文本』?」「那當然是我們的聖經啦!」神學生會加多一句說:「準確一點,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聖經!」然而從聖經書卷成書至到15世紀現代印刷術面世,舊約和新約經歷了2000至1500年的流傳,在這段歷史上,所有的聖經出版全靠人手抄寫而成;從聖經文本可以反映歷代教會的傳統。所以所謂的「原文聖經」,實指衆多佐證編出來的「原文聖經版本」。
那什麽是「聖經翻譯」?翻譯可能嗎?基督教會認為,這裡講到的是翻譯能否與原文一樣的問題?

對於伊斯蘭教來説,他們的經典是不能翻譯的,他們相信上帝的話語是至聖的不能翻譯的,並且上帝的話就是希伯來文的。

聖經翻譯的差異的三個因素是文本的差異、教會的傳統和組織政策。比如聖經新譯本是從七十士譯本翻譯而來的;和合本是從馬所拉文本翻譯而來,如果馬所拉文本不被接受,而七十士譯本被接納,那麽有關兩者重大的差異必須要註腳和序言中指出。聯合聖經公會界推薦以意義為重心的翻譯。

基督徒要明白聖經話語的真正意義。基督教是活的信仰,聖經幫助信徒明白聖經所指向的上帝,信徒是通過聖經話語經歷上帝,但如果不明白神的話語背後的意思是無意義的。

這一段的敘述表達了其它的宗教對於翻譯有同樣的看法,就是宗教的經典是在傳達一個道理,這個道理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可以接近、接受這個宗教,而道理,只有講述,而沒有翻譯。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On Intelligence- 創智慧譯評

經過漫長的等待, 終於拿到了英文版。 本週只看了序言跟第一章 ,找到了以下的一些問題 。

<原文> P3 - The answer is I tried to, several times, but I refused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intelligence as others have before me.
< 譯文>答案是我已經試過好幾次了 ,但是我沒法像其他人那樣研究智慧。
<譯評> 作者用了 "refuse" 這個字, 表示不願隨波逐流,跟之前的研究者採用同樣的方式去探索智慧。 所以我覺得應該把這種心境表現出來, 原文翻譯成"沒法" 感覺像是沒有能力。
<建議翻譯> 答案是我曾經試過了很多次, 但是我不願意像以前的研究者那樣去專研有關智慧的問題。


<原文> P4- The theoryI present is not a complete new one
<譯文>P28-在這裡我所呈現的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理論。
<譯評> Present 應解釋為" 提出"
<建議翻譯> 我在此提出的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理論。


<原文> P6- The key to understnading the neocortex is understtanding these common principles and, in particular, its eierarchical structure.
< 譯文> P28-要了解大腦的關鍵, 就是了解這些基本通則, 尤其是他的階層性結構。
<譯評> Neocortex 是新皮質, 不是大腦。
<建議翻譯>要了解新皮質的關鍵,就在於這些共通的原則, 特別是階層性的結構。


<譯文> P37-他們仗的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
<原文> P12-They took an ends-justify-the-means approach.
<譯評> ends-justify-the-means approach 本是結果論, 在這裡翻成' 成敗論英雄' ,我覺得是不錯的翻譯。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創智慧中文譯本摘要

等了快一星期 終於拿到了創智慧的中文譯本, 英文版不知道哪時才會抵達 ,所以決定從中文譯文的偵錯開始做起。
其實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很簡單 ,就是區分真實智慧( 完整的大腦運作理論) 與人工智慧的差別 。以下的問題是在書中被討論到的:

1
.電腦可以有智慧嗎?
幾十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都認為只要電腦夠強,他就能有智慧 。作者卻不這樣認為 ,因為人腦跟電腦做的事情根本不同。

2.神經網路模式最後不是應該發展成智慧機器嗎?
大腦當然是由神經的網路所構成, 但是不先了解大腦功能 ,光靠
類神經網路也造不出比由電腦程式控制更成功的智慧機器。

3.為什麼很難弄清楚大腦如何運作?
不是因為大腦太複雜,而是有些直覺但不正確的假設 誤導了我們。

4.假如智慧不靠行為來定義 那他是什麼?
大腦用了很多記憶,才創造了一個與外面世界的模式 。我們所知道跟學會的每一件事都是儲存在這個模式中, 大腦用這個記憶為基礎來預測未來事件 ,這也是智慧最癥結的核心 。而這一部 在
Hawkins 2006/5/10 IBM Research's Almaden Institute 所舉辦的 "認知計算研討會Conference on Cognitive Computing)" 中 " Hierarchical Temporal Memory: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演說,有詳盡的介紹。

5. 大腦如何運作?
作者認為, 智慧存在新皮質(Nerocortex)中,有六層構造,含有複雜的迴路,負責掌管知覺、語言以及計算等知性層面的活動,因此又稱為「理性腦」。

6.這個理論的含意是什麼?
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以及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做。

7.我們可以建造智慧機器嗎? 他們會做什麼?
是的, 但是不可能如電影中或是一般人所預期的,像人一樣動作或者跟人一樣方式與我們互動的智慧型機器。 因為 人類的心智 不只由新皮質所構成 ,還同時與大腦的情緒系統和身體的複雜度有關係。 況且要製造與維持此種與真人相似度及高的智慧機器, 所需投入的 力與財力過於龐大 。與人類的助理相比, 一個機器人管家非但昂貴 而且更不好用。

最後,附上張復為此中譯本寫的
與張復的簡介。

張復,台大哲學系學士,哥倫比亞大學數理統計系博士,現就職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研究所。目前所從事的研究是機器學習,不僅有數項創新方法,並且應用於許多問題上,包括文件分析與辨識,從神經訊號判斷動物的生心狀態、從基因判別族群歸屬,從臉孔的特徵判定美醜,等等。除了從事電腦研究之外,也是業餘的文學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高塔》,並有作品收集於《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及其他合集。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創智慧-理解人腦運作, 打造智慧機器

無意間 ,發現了 洪蘭另一本翻譯作品 " 創智慧' ( On Intelligence ) , 大約看了 一下簡介後 ,就選定這本書當作本學期的翻譯作品評析的練習。 一來是因為電腦領域向來是我比較熟悉的範疇, 二來也希望誠如老師所言," 利用洪蘭作品來當練習, 比較容易有成就感 "。

等待原文書運送來的這段期間, 在網上 Google 了一下創智慧這本書 。心得與評價已經不少, 其中比較吸引我的是電子工程專輯中出現的以下這篇文章。 看到自己公司研發的高科技產品 ,竟被使用在戰爭上, 感覺還真是複雜。

轉譯速度媲美真人 新型翻譯機將與美軍並肩作戰
上網時間:2006年10月23日
一種原本還在IBM公司研發階段的「多語自動翻譯機(Multilingual Automatic Speech-to-Speech Translator)」,獲得美國國防部高研究計畫局(DARPA)青睞,將與美軍聯合作戰部隊司令部(the U.S. Joint Forces Command)一起登陸伊拉克
該計畫一開始將有35部配備阿拉伯語言翻譯程式、堅固的手提電腦,執行美軍諸如醫療、研究、情報與其他特別行動部門的任務,其中也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各單位。IBM技術合作服務部門的首席研究員Manny Athavale表示,這種翻譯機可以辨認並翻譯超過5萬個英文字彙,以及10萬個伊拉克阿拉伯字彙,且反應時間只需1至2秒:「我們相信它在軍事實地應用上可充分發揮效用。」
IBM所研發的翻譯軟體可以在筆記型電腦、PDA或是平板電腦上執行,該公司研究中心技術長David Nahamoo表示,IBM是結合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及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規則,開發出一種通用的翻譯引擎,該機器不受語言種類的限制。只要有一對特定的語言經過定義,就可以根據語言的對話應用來開發程式庫單元。
這種翻譯機的核心工具是在2001年於DARPA計畫下開始發展,該計畫的目標是研發一種軟體,能夠以一種語言輸入而產生另一種語言的對話合成語音,且翻譯速度需與真人口譯相同。目前這種翻譯機已可進行英語和伊拉克阿拉伯語、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和中文翻譯的功能。Athavale表示,不久之後商用的翻譯機產品也將問世,而其市場反應將決定是否支援其他種類語言的翻譯。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當神經語言學遇上佛法

會寫這個題目 ,不是因為我對佛法或是神經語言學特別有研究 ,而是在周末為了佛經翻譯史跑到農禪寺去找資料時, 發現寺裡開一門課叫做" 神經語言學 ", 仔細看了一下課程簡介 ,更是摸不透這二門不同領域的知識如何可以串連在一起 。

先從(佛學)最淺的來說,有人說佛學是一門哲學;深的,則佛學是人生終極的道理, 神經語言學是心理方面的學問或者是一種心理治療 ,是藉由"經驗"(已經發生過的事),讓心來追憶這樣的經驗,然後保持好的,去掉壞的但佛學何止如此。

畢竟一個是偏重在心理治療的心理學,一個是哲學 。

先定義神經語言學是否屬於哲學的一類,如果是,它當然就有比較的基礎。
如果比較的交點在反覆的唸經(佛學)和神經語言,那......真是太牽強的比較了 。中醫和西醫可以比,因為都是醫學。 而心理學就兩個目的,一是治療,一是讓心理健全樂觀。佛學不是,佛學可以是一門哲學,哲學的目的是了解人生的道理 。定義與目的都不同的二門知識硬要合併比較, 實在有失偏頗。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What is your " Brain Sex " ?




花了二個星期的零散下班時間 ,偷懶的讀完了 " Brain Sex " 中譯本-" 腦內乾坤"。 (說偷懶是因為翻譯課的重點是在針對中譯本的錯誤, 作出評析與訂正 但身為學生的我 ,竟然只讀了中譯本 ,而未讀原文 ,孰不知要如何做評比與比較 ? 期許自己在十月份時可以抽空 ,好好研讀完原作。)


在網路上有關大腦與性別的差異討論文章,,隨隨便便Google 一下, 就出現了 一百多萬筆 。其中比較吸引我注意的是, 英國 BBC 製作的 Brain Sex 專題中, 有一個部分是可以讓大家測測你的 "Brain Sex ID" ,大約花不到 25 分鐘的時間 , 你就可以找出你大腦的性別。 有興趣的可以上網去測驗一下, 以下是 BBC 根據上網測試者所做出的統計資料 。






書中也提到了 加拿大科學家已經有確切證據證明,男、女同性戀者的左撇子比例要高於普通人群,在正常人中,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人是左撇子,但在同性戀者中,平均每4人即有一人是左撇子,相對來說女性同性戀者中的左撇子比男性同性戀還要多。但是,使用左、右手並不是決定某人是否可能成爲同性戀者的主要因素。有趣的是, 我身旁有二位同性戀的友人, 無巧不成書的是 她們都是左撇子,也算是有效的樣本之一吧。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念力的秘密讀後感










本周書目- 念力的秘密 ( The Intention Experiment ) by Lynn Mctaggant





原來世上每個人的腦袋,都同時是強力的腦電波(或稱為生物電、心靈力量、念力等等)發射器,也是接收器。你-天到晚腦中想著的東西,都會或多或少像電台所墦放出的節目一樣,以電波的形式透過某種頻率向全宇宙發出,其他生物都可以收到。不論你願意與否、知道不知道,必然如此。

念力是由心理形成, 可以改變自己 進而影響別人 。小由所謂的相由心生,大至危急的時候可以舉起超過自己體重數倍的東西,這就是念力的一種。 (危及發生腦中會有反應, 腦中反應告訴生理, 生理產生 力量, 在這樣的階段 念力就在一與二間產生。)

這似乎可以解釋靈媒 ( Medium ) 的存在,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 也許以下的影片 更可以解釋念力與靈媒的關係 。影片中的 Joseph 似乎有讀心術般 ,可以穿透對方的心思 ,並且說出一些安慰或是給予求助者一些建議 , 我卻認為這位靈媒, 有著比一般人更敏感的腦波接收能力。

念力一開始是一種催眠,也同時是一種沉澱,然後念力會開始影響生理,最後產生外在的一個現象 。

靈媒就是他先讓自己催眠或沉靜下來,這樣它的腦波就會因為被催眠或沉靜以後開始接收"外在"的波。之所以用括號說"外在",是因為我的經驗,用催眠的接收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外在,有可能是自我催眠的結果,而沉靜下來的比較真實。

那至於"外面的波",就要先確定這"外面的"指的是啥? 靈媒在使用念力一定會有對象,也許是一個對方,也許是周遭的環境。如果有對方的存在,他接收到的可能是對方的腦波。如果是周遭的環境,他接收到的可能是當時存在的不知名的波。如果靈媒是自我催眠,那他感受到啥就說啥,但如果是沉靜下來的,會自我過濾。

當我們把我們完全靜下來以後,也就等於我們把我們的電波全部打開到接收的頻道,自然在外面有啥,我們就會接收到啥。


大人的身體有世事的煩惱,靜下來粉難,小孩的身體根本沒啥煩惱,連靜都不用靜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 小孩比較容易看到或是聽到一些靈異現象。 ( 俗話所稱的 ,小孩八字輕 比較容易遇到鬼。)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大腦神經短片by Discovery Channel

說實在的,在進入譯研所之前,壓根都沒聽過 ' 認知科學" 這個名詞 ( 後來發現 我的許多普羅大眾朋友們, 沒聽過這門科學的還不少, 受創的自尊心, 得到了小小的輔慰. ) 既然是門陌生的學問, 怎會自不量力的跑去選修? 其實主要是因為 洪蘭 教授的緣故.
話說前一天的英翻中課程中, 老師不經意的提起 洪蘭最近翻譯的 " 給寶貝女兒的十二封信" ( By Jim Rogers ) 這本書, 當晚我又再翻譯作品評析的參考書目看到洪教授的名子, 才疏學淺的我當下的想法只有" 一個可以被二個不同老師提及的譯者, 一定很值得投入研究其翻譯", 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 我開始了 我的科普之路.
科學對我一直是一門遙不可及且興致缺缺的科目( 我的科普知識僅止於牛頓發現地心引力 , 而且還是拜達文西密碼這部電影之賜, 我才知道牛頓是英國人 >>希望老師讀到此還沒昏倒), 所以修這門課的心情其實是有點慌張又害怕的. 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 這個星期花了點時間在研讀 ' 腦內乾坤' 這本書( 讀後感以及一些問題 待下星期再來討論) 以及找尋網路上有關大腦介紹的影片, 希望透過 觀看影片的方式 可以讓自己快速的了解腦的結構 與運作.
幸運的在大陸的 Youku 網 ( 讀音還真像 Youtube ) 找到 Discovery Channel 製播的大腦神經
影片( 據大陸網友評論表示,央視也製作過類似的節目, 只是我還沒找到 ), 跟大家分享一下. 看完這個短片後, 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電影" 明日的記憶"- 一部描寫阿茲海默症的電影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洪蘭於市立圖書管演講影音檔- 大腦的秘蜜檔案

在找大腦秘密檔案這本書時, 意外找到的影音檔,不過檔案內容超過Blog 限制, 所以請參閱以下連結

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page=chinese-video-index.php&subsite=chinese&opx=getfile&cid=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