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當一個輸入是模稜兩可的, 如上面既紅又橘的色紙, 這時形成序列的工夫就回本了。(p177)
【原文】The process of forming sequence pays off when an input is ambiguous, like a piece of paper that falls somewhere between red and orange. (p134)
【試譯】當一個輸入是模稜兩可的, 如上面既紅又橘的色紙,這時找序的工夫就回本了。
【譯評】這個句子的翻譯來來回回在我的譯評中被刪除又加回。主要是因為對 pay off 翻成『回本』,一直無法認同。如果只看這個單一的句子, 我想大部份的人即使一讀再讀,都恐怕不甚理解『回本』所指為何?為此,我又回頭參照了一下上文『 所以現在你可以正式開始工作了。 你要在所有輸入形態中找序列。 分類和找序這兩者是創造不變表徵的兩個必要條件, 皮質每個區域都在做這樣的事。』大抵可以理解『回本』原來意指找序這樣的工作, 在序列無法被分類時就派上用場了 ;頗有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所有辛苦都值回票價的感覺。所以把『形成序列』改成與上文一致的『找序』,這樣『回本的功夫』就較易理解了。
【譯文】假如我們的某個皮質區域有一個含有五種不同型態的序列,那麼在這些神經柱中所有的第二層細胞就代表了這五種型態。只要我們還在那個序列之內, 那五種型態就會持續活化。(p197)
【原文】If our region of cortex had a learned sequence of three different patterns, then the layer 2 cell of all the columns representing those three patterns would stay active as long as we were within the sequence.(p152)
【試譯】假如我們的某個皮質區域中, 有一個習得序列是含有三種不同的型態。只要習得序列還在持續著,那麼位於神經柱且代表這三種型態的第二層細胞就會一直活化著。
【譯評】首先這段話最大的錯誤是把 “Three”譯為五個 。這個錯誤雖然對作者要表達的原意並無太大的影響,可是錯看的這樣一個簡單的英文字, 實在有愧讀者。 再者,原文要表達的是只要習得序列一直持續著,那神經柱的第二層細胞會一直活化著;並且發射一個固定型態給更高皮質階層。被活化的是第二層細胞,而不是五種 (正確應為三種)型態。
【譯文】所以關於『剛剛發生什麼事了』在感覺和運動上的知識,第一層細胞是知道的。 (p203)
【原文】Thus, the knowledge of “ what just happened”—both sensory and motor—is available in layer 1. (p157)
【試譯】所以第一層細胞不論在感覺跟動作上, 對於剛剛發生了什麼事都是知道的。
【譯評】Knowledge 跟據原意直譯成『知識』讓整個句子很不通暢。
【譯文】就算閉著眼睛我也可以在其中穿梭。 ………..我不但要去看著腳下的路以免絆倒,………….所以當你走在外國的大街上時,千萬別試著背誦你高中時讀過的名人演講。(p206)
【原文】I know the room so well I can even walk around in the dark. ……… not only would I need to look to see where I was going,…………Don’t try to rehearse a speech while walking in a foreign land. (p160)
【試譯】我對房間如此的熟悉, 即使在黑暗中也可穿梭其中。………..我不但要環顧四周好知道要往那裡走去。………所以當你走在異地的大街上 ,千萬別試著去背誦演講。
【譯評】原則上這幾句話的翻譯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有加油添醋之嫌。 “walk in dark”並不一定是閉上眼睛所產生的看不到黑暗。 “look to see where I was going” 也不定是怕跌倒所以而要四處端詳。 而 “rehearse a speech” 的演講怎可說一定高中時聽過的名人演講呢?
Life and Death
15 年前